人形机器人领域正经历一场激烈的全球大战,从春节至今,各公司通过短视频展示机器人的跳舞、空翻、跑步等技能,好不热闹。然而,真正满足需求的关键在于解决实际痛点。近日,东风柳汽宣布在其汽车制造工厂部署20台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S1,计划上半年完成,应用于汽车整车制造,这是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批量进入汽车工厂的案例。
2025年可称为“人形机器人”元年,开年不到100天,中西方展示了各类机器人技术,虽给人“未来已来”的触动,但现实中,高价机器人似乎只是昂贵的“大玩具”。对企业而言,人形机器人是提升生产效率的新质生产力。在特斯拉工厂,OptimusGen3执行多项任务,替代人工效率提升30%;FigureAI在宝马工厂执行物流分拣,未来将拓展至家庭服务和零售场景;Apptronik的Apollo机器人在奔驰工厂提高了零部件配送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在中国,优必选WalkerS1开展了全球首例多台、多场景、多任务的协同实训,在极氪工厂实现多任务协同作业,且即将“转正入职”东风柳汽。
“人形机器人进厂”或揭开第四次工业革命序幕,成为中美科技博弈新战场。在全球制造业面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红利衰退背景下,人形机器人可降低人工依赖,美国在AI算法、高端芯片领域领先,中国在硬件成本、供应链效率上有优势。中国通过政策引导,为人形机器人从“炫技”走向“生产力”打下基础。
尽管人形机器人完成了很多“世界第一”的动作,但真实世界中,仅有流量不够。图灵奖获得者杨立昆对“表演式展示”持谨慎态度,认为真正的智能需建立在对世界的理解之上。人形机器人更重要的是具身智能的发展,目前多数机器人在理解物理世界方面存在困难。
中国的机器人需要“落地”,一是从实验室走向真实应用,二是关注具身智能,三是企业脚踏实地攻克关键技术。全球已有企业在具身智能投入努力,如特斯拉的Optimus、FigureAI的Helix模型,以及优必选提出的人形机器人群脑网络和多模态推理大模型。人形机器人进厂落地标志着向“通用劳动力”发展的范式革命,有望开启人机共融的智能制造新时代,但目前人形机器人仍处于关键发展阶段,在其他场景的应用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