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引领人形机器人产业新动向
春节前夕,黄仁勋开启年会巡演,北京站成为众多CEO的“追星现场”。大合照中,宇树科技的王兴兴、银河通用的王鹤引人注目。年初CES展上,黄仁勋演讲尾声,人形机器人军团亮相,其中宇树H1、银河通用GalbotG1备受关注。
发布会现场,14台人形机器人一字排开,涵盖老牌选手、行业新贵与跨界玩家,唯独特斯拉缺席。在此之前,黄仁勋公布机器人训练平台Cosmos,其可在虚拟世界模拟真实物理环境,聚焦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仿真数据环节。
三个月后的英伟达GTC,机器人再次成为压轴节目。除Cosmos外,英伟达还发布人形机器人基础模型Isaac GR00TN1、仿真物理模型Newton,由小机器人Blue完成收尾。
物理AI与人形机器人智能化变革
从CES到GTC,英伟达的关键词是“物理AI”。黄仁勋认为,AI新一波浪潮是物理AI,关键在于让AI理解物理定律,人形机器人是重要载体。
传统工业机器人多基于特定规划执行操作,而人形机器人理想状态下能理解物理世界含义并自主规划决策。如2023年7月《纽约时报》记录的基于RT-2模型的机器人,能捡起“灭绝的动物”,展示了人形机器人智能化变革。
让机器人拥有思考能力需消耗数据,如同刷题。与大模型不同,机器人需遵循物理规则的真实数据训练,但真人动作捕捉成本高,因此仿真数据成为关键。马斯克曾公开特斯拉数据仿真技术,xAi的Grok3也使用大量仿真数据训练。
英伟达在虚拟物理规则模拟的深厚积累
在虚拟世界构建物理规则方面,英伟达积累深厚。一项技术应用取决于能否绑定高商业价值场景,游戏曾是与该技术最匹配的领域。
Ageia公司开发的物理引擎PhysX,通过实时循环计算让游戏场景贴合真实物理规则,但配套硬件PPU销量不佳。英伟达收购后砍掉PPU产品线,将计算工作交予GPU,并推出PhysXAPEX降低使用门槛,还推动其在医疗手术、影视特效等领域应用。
2019年,英伟达引入RT核心推出光线追踪功能,同样是对真实物理规则的模拟。伴随新产业出现,“在虚拟世界模拟物理规则”需求增大,Cosmos和OmniVerse等工具为机器人训练提供支持。
英伟达的野心与产业布局
过去二十年,英伟达经营思路是让高性能计算覆盖高价值场景。GPU是核心产品,早期高价值场景主要是游戏。
英伟达曾开拓移动设备市场,如2013年小米3采用英伟达Tegra系列处理器,但因制程等问题业务未起色。自动驾驶领域,英伟达虽被特斯拉替代,但仍打入造车新势力。人工智能领域,chatgpt让英伟达打开收入天花板。
如今,英伟达瞄准人形机器人和“物理AI”领域,不仅提供芯片,还开发软件工具箱和配套服务。随着GTC演讲结束,相关软件和模型发布,围绕GPU与“物理AI”的布局逐渐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