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已屡见不鲜,从智能家居到自动驾驶,再到智能办公与医疗健康。然而,其“隐藏技能”正逐渐浮出水面。DeepSeek曾因帮人算命而破圈,但年轻人很快发现,比起预测未来,解决当下问题更为迫切,心理治疗便是其中之一。
QuestMobile报告显示,国内AI原生APP月活用户规模庞大,其中AI伴侣应用用户占比近一成。每10个AI应用注册用户中,就有1个寻求情感陪伴。为何人们热衷于与AI对话?00后女孩Ravenna表示,AI不会说教,如同不知疲倦的朋友,能随时接住情绪。这反映了人类对无批判倾听者的心理需求。
尽管AI和心理咨询师都像情绪树洞,但本质不同,一个基于代码算法,一个由专业医生提供服务。这导致AI话疗存在技术瓶颈,如难以给予真人般关怀、形成专属记忆等。不过,40多年来,AI心理治疗历经四个阶段不断发展,从最初的关键词匹配回复,到如今的多模态与深度推理。
AI逐渐替代传统心理咨询,有现实原因。传统心理咨询价格高昂,每小时300 -3000元,且可能泄露隐私,影响患者晋升或购买保险。此外,还需提前预约,无法满足即时需求。而AI应用大多免费或费用低廉,如Ash、Woebot免费,Replika月费不足百元,且随时可用。
然而,当人类对AI产生情感依赖,现实与虚拟界限可能模糊,存在隐患。14岁男孩休厄尔向AI透露自杀念头未获危机干预,最终结束生命,这是全球首例AI伴侣致死事件。目前AI心理治疗存在无资质、无洞察、无追责等短板。
尽管已有专业心理咨询AI出现,如西湖心辰、冰智科技,但因“交互严肃”“回复干巴巴”而市场反响平淡。如何兼顾专业性、真人感和交互体验,是企业需解决的问题。
从只会关键词套模版的Eliza到如今能深度对话的AI,技术进步显著。AI原生一代对“AI +all”模式适应能力强,这不仅是工具依赖,更是认知重塑。当大模型公司在数据与算法竞争时,AI + 心理咨询领域的破局者正探索如何解码数字原住民的情感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