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下打工人的焦虑与思考
在当下,AI的迅猛发展引发诸多关注。不少公司强制员工学习并使用DeepSeek,将其纳入工作考核,这让众多忙碌的打工人苦不堪言。
文字工作者张宇,在接触DeepSeek后工作状态巨变。他原本享受与人交流和创作,用了该工具后却觉得像在“拼接”文字。领导期望借助DeepSeek提高写稿效率,可生成内容常无法满足需求,导致他职业认同感渐失,陷入双重焦虑:工具能力不足时怀疑自身,工具强大又担心职业被取代。
类似的焦虑在不同行业蔓延。网友晴天所在公司要求中高层管理人员学习DeepSeek并考核;设计师博主因它焦虑失眠;程序员小郑也感慨其工作效率被超越。从文字工作者到设计师、广告从业者再到程序员,众多职场人士陷入迷茫与焦虑。
缓解焦虑的探索之路
打工人并未坐视不管,开始寻找缓解焦虑的方法。张宇主动摸索,发现分段生成内容、细化提示词以及优化初稿等有效方式。但即便掌握技巧,焦虑也未全消,通过与朋友、受访者交流,他的心态逐渐转变,从抗拒到接纳DeepSeek。
也有人选择报班学习,市面上DeepSeek相关课程众多,价格从几元到数万元不等。七七经营乡村小院,听朋友说AI能助力变现便报名课程,却发现所学内容不适合实际情况,直呼被割韭菜。实际上,很多课程贩卖的是焦虑解药,人们盲目跟风,实则学无所用。
张琪则冷静思考,决定用AI提升效率,深耕个人IP,持续学习保持竞争力,认识到AI不能完全依赖。
对AI的理性认知与态度
如今,打工人对AI的理性态度渐成共识,将其视为强大辅助手段。张宇使用后认为,DeepSeek在辅助创作有优势,如生成标题等,但也存在缺乏深度和语言节奏感、信息需核对等不足。他总结出“既不轻视,也不高看”的态度,建议主动学习使用,重新审视职业。
广告从业者奇奇也认为DeepSeek是“打底”工具,能提供基础思路,但在创意性工作上不足,缺乏“人味”,理解需求却难理解感受。他指出,AI对基础工作冲击大,高端创意工作仍需人工。
在AI时代,焦虑难免,既不盲从也不抗拒,或许是未来人类与AI共存的最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