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传出拼多多已组建电商推荐大模型团队,负责人是原百度凤巢的核心成员。尽管拼多多未正面回应,但此消息仍引发广泛关注。作为几乎唯一“缺席”AI大模型布局的万亿规模“大厂”,市场对拼多多AI战略规划的关注,或许并非大模型或AI本身,而是C端巨头对未来发展路径的判断模型。
观察发现,阿里与美国几家大厂模式相近,承诺未来更大规模的资本支出;而拼多多看似“异类”,仍专注于C端用户体验、供应链效率和出海。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大厂均拥有大量C端用户,但有些选择成为具备“核心技术”的toB服务商,有些则持续深耕消费端,获取最强心智和竞争力。资本市场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这两种方向的预期。
在大模型浪潮中,阿里、百度、字节等率先表明态度,腾讯则在去年年底后成为“激进”的AI投入派。而拼多多似乎一直置身事外,自chatgpt出现后,既未公布自主入局大模型的消息,也无AI相关投资动态。近期的组建大模型团队传言,拼多多员工也“几乎没有感知”。
有业内人士认为,拼多多本身可视为一个AI应用,其与抖音核心都是算法推荐,从AI视角看,算法推荐对效率的颠覆是AI降本增效的方式。2023年底至今,拼多多招聘大模型算法工程师,探索AI大模型在客服、对话等场景的应用,这与黄峥早年提出的“将拼多多打造成分布式AI公司”目标契合。
从全球视角看,拼多多对AI发展的判断模型与苹果公司相似。苹果在大厂投入自研大模型的环境下,未跟风,只在iPhone16中尝试接入ChatGPT。不过,苹果近期宣布投资策略,计划在美国投资5000亿美元,建造人工智能服务器工厂并增加研发岗位,但这更像是对产品本身的加持。
昆仑万维创始人周亚辉表示,阿里巴巴越来越有中国亚马逊的架势,是“云+零售”。从公司架构看,阿里业务逻辑与微软有可比之处,二者均从C端起势,后进入云服务领域向B端深耕。微软云业务增长快,阿里云智能集团Q4经调整EBITA也同比增长。选择深耕云和AI基础设施建设,意味着巨大资本开支,自研芯片也成大厂“标配”。
美国知名TMT投资人GavinBaker认为,AI和SaaS的边际成本有巨大差异,做AI基础模型需做“全栈方案”,且做AI全栈会产生效率损失,影响资本支出的投资回报率。因此,尽管阿里市盈率暂时高于拼多多,但走全产业链并不轻松。
有业内人士指出,云服务厂商投入大、盈利滞后,技术迭代快,投入需迅速跟进。观察阿里自“1+6+N”组织变革后的表现,资本市场表现“艰难爬坡”。王坚透露,当年将阿里云独立是因toB服务与toC服务差异明显。有市场观点认为,阿里云“拖累”了阿里集团利润表现。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表示,未来三年将投入超3800亿元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
对于拼多多而言,切入AI大模型时“犹豫”的原因在于,需考虑深入基础设施构建的程度,以及衡量AI相关资本支出的长期和短期回报率。如何规划toC与toB未来在集团中的战略角色,理顺长期和短期,是阿里和拼多多都需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