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中国:探索中国式开源之路的弄潮儿
在国内开源领域,开源中国的发展历程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长期以来,国内“开源”面临尴尬处境,背后的商业化难题困扰着众多参与者。而开源中国董事长马越,这位在开源路上砥砺前行18年的开拓者,见证并推动了中国开源事业的发展。
2008年,马越从硅谷回国创业,起初成立“恒拓开源”,试图用开源软件助力企业摆脱大型软件束缚,但面临ToB项目制的重投入困境。随后,他收购“开源中国”社区,开启了曲折的创业征程。历经数度转型,从开源社区拓展到代码托管、代码工具链,在商业化探索中,开源中国从母公司剥离独立发展,后被百度战略控股,最终在时代浪潮中再次独立,谋求上市。
如今,开源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的代码托管平台,汇聚超1800万开发者。其自主研发的DevOps工具链在金融、军工等关键领域渗透率达80%,2024年营收超2亿元。近期,「开源中国」正式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由北京信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领投,深报一本股权投资基金及北京上河动量私募股权基金跟投,累计获得超16亿元战略投资。
马越谈DeepSeek与开源生态
在与《智能涌现》的对话中,马越对DeepSeek及开源生态发表了深刻见解。他认为,DeepSeek虽在现有路线上实现弯道超车,值得尊敬,但并非国运级产品,因其技术基础并非国内原创。而以梁文锋为代表的年轻人崛起,才是真正的国运级现象。
DeepSeek给开源生态带来重要启示,让全社会认识到“开源等于创新”。此前,很多人对开源存在误解,认为其是草根行为,难与大厂相比。如今,这种观念正在改变。马越强调,要对年轻人保持敬畏,新一代开源贡献者的成长建立在之前充分的量变基础上,互联网大厂的开源项目功不可没。
此外,马越指出,中国目前应牵头开发中国的CUDA,并让国产GPU快速支持模型,突破现有生态制约。
开源与商业化:富人和强者的游戏
马越直言,开源本质上是强者和富人的游戏。中国软件行业发展初期,企业和用户对软件付费意愿低,导致行业发展受限。DeepSeek爆火后,并未迅速给中国ToB市场带来生机,因其商业化问题幻方已提前解决,而上一代软件创业者一心烧钱、靠标准化产品打市场的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
开源中国在2020年迎来商业化转折点,决定从百度独立,谋求IPO。如今,已从社区发展出三大产品线:进化为AI教育平台的开源中国社区,代码托管和研发效能平台Gitee,以及AI大模型平台“模力方舟”。其主要收入来自银行、券商等大型客户的私有部署和中小客户的SaaS服务,通过产品定制化和避免算力售卖等策略,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开源项目的未来与格局
关于企业是否选择开源,马越认为,在缺乏硬件生态垄断等护城河的情况下,不开源难以立足。DeepSeek的成功或许会改变投资人对开源项目的看法,但中国开源生态分散,创业者应明白一起发展比单打独斗强。
在AI发展阶段上,马越将当下类比为互联网时代的拨号上网阶段,充满机遇。对于创业格局,他认为大厂可能更具优势,初创公司若想脱颖而出,需在算法、技术底层取得突破。同时,他建议创业公司产品功能紧跟,轻投入,商业模式做轻。
展望未来,开源中国希望凭借多年积累的用户流量和品牌美誉度,通过信创找到快速增长模式,寻求上市,成为A股人工智能开源第一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