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围绕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已逐渐渗透至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用户视角出发,对这些模型的使用体验和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在使用体验上,不同大语言模型各具特色。Fancy认为,chatgpt给人的感觉犹如从小灵通升级到翻盖手机,而DeepSeek则像是直接从翻盖手机换成了大屏智能机。ChatGPT表达风格“官方”“职业化”,如同训练有素的心理咨询师;DeepSeek则更像身边亲切、健谈的大姐,其接入门槛低,有中国手机号就能使用,让更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开启了AI使用之旅。此外,在模拟角色互动输出段子方面,DeepSeek带着网文风,幽默感更强,这或许与它受中文互联网社群、论坛影响较大的训练语料有关。
向辉指出,Claude的输出比ChatGPT更流畅、有人情味,文字表达也更优美。他曾用Claude进行文学创作,体验颇佳。当面对“拼音拉丁化”问题时,DeepSeek给出了一些有用信息,但之后也暴露出喜欢“发明概念”的问题。若将GPT比作逻辑清晰的上班族,DeepSeek则更偏修辞和比喻,适合生成贺词、个人年度报告、打油诗等内容,这也是它在春节期间备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在信息辨别力方面,AI既降低了信息获取门槛,又拉高了辨别信息的门槛。如DeepSeek刚火时,曾出现网传虚假言论由其生成并传播的情况。在专业场景中,AI的作用也存在局限性。Fancy在工作中发现,AI对基础的语言翻译和信息搜索有帮助,在简单文书工作上能发挥作用,但涉及复杂语境或深度理解内容时则力不从心。在生活中,当面临决策焦虑时,AI冷静理性的分析方式虽有启发,但在处理带有复杂社会含义的问题时,其局限性也会显现。
关于提示词工程,向辉表示,DeepSeek出现后,Prompting的角色有所变弱。“提示词工程”旨在通过合理提问引导AI做出最佳回答,而DeepSeek对关键词敏感,有时会因过度依赖关键词而出现“过度生成”的情况。他还分享了自己使用AI的方式,将指令放在前面,明确任务要求且一次不超过三个命令,效果较好。
在情感支持方面,DeepSeek因普遍性和易用性,为很多人提供了倾诉窗口。人们在与它对话时,会不自觉赋予其人类的特质,“它懂你”的心理暗示不断加强。然而,这也引发了关于“真诚”的思考,人们担心在与AI互动加深的过程中,人会越来越像AI,失去真诚。
最后,在事实核查领域,AI虽在生成虚假信息方面强大,但也具备验证信息的潜力。向辉认为,若AI实现产品化和开源化,众人共同参与,有望在事实核查中发挥重要作用。总之,大语言模型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