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伴随DeepSeek掀起的AI热潮,“你什么AI人格”成为社交媒体热门话题。所谓“AI型人格”,是打工人基于对AI大模型的使用感受,总结其特性来界定自己在职场的人格类型,像chatgpt型人格、Kimi型人格、豆包型人格等都被大家对号入座。
AI型人格依据AI工具使用测评而来。比如,作为AI界新宠的DeepSeek,因高智商但需求轰炸时触发“服务器繁忙”,催生了“DeepSeek型人格”——聪明却爱摸鱼。而“豆包型人格”的人如同豆包一样,事事有回应,却常回应无果,每天加班,成果还总被领导挑剔。“Kimi型人格”则代表着资历普通、无功无过,工作稳定但毫无激情。“ChatGPT型人格”形容能力强但薪资高的人,“Grok3型人格”被赋予“暴躁”属性,“手机自带AI型人格”象征占着编制不干活或得罪不起的人。
起初,打工人深谙“AI摸鱼学”。他们利用大模型特性总结出工作方法论,将不同模型组合使用。简单版是让DeepSeek思考,豆包干活;高阶版则先用DeepSeek制定策略,再用豆包填充内容,用Kimi赛马对比方案取优。每个打工人好似“隐形包工头”,让AI大模型当“小工”,自己坐享功劳。然而,老板们对AI的狂热超乎打工人想象,打工人最终被困在“AI味儿”工作中。
虽然AI能提升工作效率,但当领导“AI上头”,办公室就会上演荒诞场景。有的行政被要求研究DeepSeek并教大家;有的员工工作量因AI大幅增加,生成内容还被嫌弃;有的领导不懂AI却强制要求员工全程使用,生成不好还怪员工能力不行。总之,在AGI未真正实现时,人似乎被异化了。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