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假孙子视频风靡,凸显老年群体情感与认知现状近期,AI假视频频登热搜,其中AI“假孙子”视频引发广泛关注。视频中婴儿完成摘茄子、做饭等违背常理之事,年轻人难以置信,可不少老年人却觉得AI萌娃可爱,将视频分享至家族群。有的老人反复播放AI萌娃喊“奶奶”的视频,还有老人坚信“AI孙子送乳猪”是真,在评论区为虚拟孙子的“孝心”点赞。这一现象背后,是老年群体的情感困境与对AI技术、短视频内容的认知问题。
多重因素致银发族落入“赛博陷阱”经历物质匮乏年代、受教育水平偏低的长辈,对“神童传说”有天然接受度,过往伪科学现象为如今AI魔幻叙事埋下伏笔。很多老年人对公共平台内容真假概念模糊,技术层面又缺乏对深度伪造技术的了解,难以注意到“AI生成”标注。同时,空巢老人增多,他们渴望亲情,易将虚拟互动当亲情替代品。更严重的是,AI诈骗已形成产业链,上游开发“银发特供”AI模型,中游批量生成定制化视频,下游精准投放,犯罪团伙还会利用AI换脸实施诈骗。
平台“失察”与补救之策短视频平台在AI假视频和诈骗肆虐中难辞其咎。部分平台内容审核环节有严重漏洞,算法过度迎合用户喜好,且对AI诈骗产业链缺乏敏锐度与应对措施。虽然腾讯、抖音、快手等平台推出了“银发守护计划”、标注AI生成内容、建立用户反馈机制等措施,但仍滞后于犯罪团伙。平台需持续强化技术防控、优化内容管理、开展用户教育,守护老年用户安全。
构建全方位防护体系应对AI问题AI是双刃剑,各方应合作构建防护体系。政府可出台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惩处标准;社会组织可开展线下活动,为老年人提供防骗培训和网络知识普及。各方携手,发挥AI积极作用,抑制负面效应,才能为老年用户筑牢安全防线。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