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类型多样,各有其独特价值与应用场景。 从公开知识库到企业知识库,每一种都在知识管理领域扮演着关键角色。
公开知识库是一些人围绕特定主题,整合大量内容后公开分享的成果。以DeepSeekR1为例,有人整理其创始人背景、公司发展路径、产品使用方法及本地部署教程等内容并公开,目的可能是推广自家产品或服务。在用户学习“如何部署DeepSeekR1”时,知识库里推荐相关工具或服务,从而使这些用户成为潜在客户。此外,公开知识库还能提升网站流量和SEO,通过发布有价值内容吸引搜索引擎爬虫,优化网站排名。同时,它也是收集用户想法、推动产品升级的互动平台。不过,公开知识库内容质量参差不齐,需仔细甄别。
个人知识库,即私人的“知识百宝箱”,用于存放个人学到的知识、有用信息及积累的经验。当前存在两种趋势,一种是收集多、整理多但输出少,很多人热衷于在各类软件中搜集资料,却很少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文章或观点,收藏行为拉大了人们在知识库使用上的差距,大量内容仅营造“获得感”。另一种趋势是“轻收集,重应用”,这类人选择性收集信息,将其拆解为原子化单元并应用到实际场景,使知识库成为提升效率和能力的工具。原子化概念源自希腊,在工作和日常习惯中运用该方法,如写作时每天写一点,或在Bilibili上有人将别人内容拆成信息卡片再重新组合,都体现了原子化的应用。“抓住知识的缝隙”则是让零散想法通过分享交流逐渐形成整体的过程,如对笛卡尔名言的深入理解以及品牌营销笔记的体系化,都是这一概念的体现。
小组织知识库可由一些AI工具或搜索产品的“个人空间”功能延伸而来,形成3到5人小团队使用的知识库。成员可在其中添加内容、整理资料,内容只在小范围内流通。例如,一些社群用小程序搭建知识库,设置密码对成员开放,这种形式兼顾内容整理和交流,未来可能会更流行。
部门知识库搭建看似容易实则困难。容易之处在于能迅速收集大量显性知识,但这些内容大多只能存档,实际用处有限。以问题为导向搭建部门知识库,可将内容分为标准规则文档和问题索引两类。前者方便新同事上手和部门协作,后者为工作中的疑惑提供答案或线索。管理部门知识库同样具有挑战性,需要明确更新规则,鼓励大家参与,才能让其成为“活”的工具。AI+知识库的本质是替代繁琐重复的提问工作,提升效率,智能客服就是常见例子。如今,钉钉等办公工具提供端内搜索服务,让信息获取更高效、智能,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类似功能出现。
企业知识库并非简单整合多个部门知识库,而应以产品为主线,串联相关业务流程、技术资料和客户反馈,更像一本“用户手册”。用户遇到售后问题时,可通过企业知识库快速找到标准答案。然而,很多企业在构建知识库时走弯路,将对内、对外知识库混为一谈。未来企业知识库可能走向“平台化+ 知识库 +Agent”的解决方案,一些企业级开发平台已深度整合相关技术,专为企业内部效率优化设计。尽管一些通用工具也在尝试相关功能,但目前定位和深度不如企业级平台清晰。企业知识库在AI化和智能体普及的趋势下,重要性日益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