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机器人王国”日本,为何在人形机器人热潮中沉寂?

AI快讯10小时前发布 niko
3 0
AiPPT - 一键生成ppt

在当下的人形机器人浪潮中,日本的身影似乎悄然隐退。摩根士丹利发布的《Humanoid100》研报对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100家核心上市公司进行梳理,从数量分布来看,中国占据35家,美国和加拿大共35家,亚太其他地区有18家,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主要为欧洲企业)占12家。曾以“机器人王国”自诩的日本,和韩国一同被归在“亚太地区”这一统计口径中,在人形机器人相关上市公司名单里难寻踪迹,在独角兽企业中同样鲜见其身影。

按理说,日本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本不应缺席。它几乎是最早开展人形机器人研究的国家,且成绩斐然。1973年,日本早稻田大学开发出WABOT-1,这被视作全世界第一个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不仅起步早,日本的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也不少,据M2觅途咨询报告统计,2024年日本有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26家,仅次于中国和美国,排名世界第三。然而,在AI引发的具身智能热潮里,日本人形机器人却未能崭露头角,没有一款具有影响力的产品问世。

回顾历史,日本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曾风光无限。早稻田大学研发的WABOT堪称世界首个具备视觉、听觉及手脚协调能力,能抓取物体且“智力”相当于一岁半孩子的人形机器人。随后诞生的WABOT-2则更具“人”的模样,它能用“管状腿”踩踏板、“钢手指”弹钢琴,还获得了日本天皇的青睐。在同一时期,西方发达国家虽在工业机器人和AI领域有所突破,但在机器人“人性化”方面难以与日本抗衡。

日本能成为首个制造出人形机器人的国家,离不开政府对建立“机器人王国”的执着以及民众对人形机器人的偏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劳动力短缺问题加剧,为缓解这一状况,日本提出“机器人国家”战略,期望借助机器人技术推动生产自动化。同时,几部机器人动漫作品让日本民众对人形机器人好感倍增,如《铁臂阿童木》《机动战士高达》等,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大力投入人形机器人研发。

日本汽车龙头企业本田从1980年代开始研发人形机器人,历经多个版本迭代,最终催生了举世闻名的ASIMO。ASIMO以科幻作家名字命名,是世界上第一款以人类方式互动、用两条腿走路并用电池供电爬坡的人形机器人,主要用于为人类提供帮助,还在各类展会上表演,受到各国领导人“接待”。此后,日本人形机器人纷纷涌现,如日本国家先进工业科学技术研究所和川崎重工开发的HRP系列、东京大学和KitanoSymbiotic Systems共同开发的开源机器人Pino,以及大阪大学石黑浩研制的能通过算法驱动面部表情与人类互动的机器人等。

2014年,软银通过收购推出Pepper,它是面向个人的家庭人形机器人,能识别用户情感、感知情绪并进行日常交互。同年,软银从谷歌手中买下波士顿动力,但三年后便将其出售给韩国现代,这标志着日本人形机器人在产业界的沉寂。半个世纪以来,日本为编织“机器人王国”的梦想投入巨大,但由于人形机器人成本高昂且应用场景有限,投入难以获得回报,这场梦逐渐走向破灭。

进入2010年后,日本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投入不再“不计成本”,创新减少,资金支持也大不如前。这主要是因为日本过早进入该领域,投资未得到应有的回报。2018年起,日本知名人形机器人产品陆续停产或被变卖。例如,造价高昂的本田ASIMO因不具备商业优势而停产;价格相对便宜的Pepper虽进入商业场景,但因表现不佳也被停产。软银将波士顿动力出售给韩国现代,宣告了日本人形机器人在产业界的式微。

在日本人形机器人走向沉寂的同时,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形机器人发展却日益火热。2022年,马斯克公布特斯拉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2023年,Figure与OpenAI的结合推动人形机器人迈向智能化高峰;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企业陆续获得高额融资。日本与世界在人形机器人热潮中的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

以2020年代为界,人形机器人热潮从日本转移至其他国家。此前,日本引领了第一波人形机器人浪潮;此后,中国和美国成为第二波热潮的代表。表面上看,两波热潮中的人形机器人能力相近,但背后的支撑技术却截然不同。过去以ASIMO为代表的人形机器人依靠传统运控算法,只能执行预设动作,环境适应能力有限;如今的人形机器人则基于AI大模型和强化学习,能实现场景泛化和自主决策,对环境的适应更加灵活。

从互联网时代到云计算时代,日本在相关产业上一直落后于世界,这导致其AI技术发展受限。在互联网时代,日本缺乏互联网巨头,数据积累不足;AI时代,日本在大模型研发方面依赖外资,本土AI人才稀缺。尽管日本曾在AI领域有过短暂的“领先”,但因选择错误的技术路线,导致人才流失,AI研究信心受挫。

AI大模型出现后,日本人形机器人产业尝试做出改变,如让Pepper接入chatgpt、研发“波形运动”动态表情合成技术等,但这些大多只是表面的改善。日本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历程令人感慨,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日本起跑领先却过早耗尽体力,最终被对手超越,曾经的辉煌只能成为时代的遗憾。

© 版权声明
智谱清言 - 国产最强AI模型